□巩薇
“五连冠”背后,是苏州对就业工作体系化、前瞻性的精准把握。它摒弃了“头痛医头”的旧思维,将就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支点予以系统谋划。
当“就业友好”内化为城市自觉,其意义本就远超荣誉本身——它代表一座城市真正将人的发展置于核心,以高质量就业为纽带,让经济发展成果切实转化为千万市民可感可及的温度与尊严。

在就业形势持续承压的背景下,苏州自2020年至2024年连续五年摘得全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桂冠,成为全国就业治理的标杆。这一荣誉背后,是苏州将就业优先战略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基因的系统实践。从政策设计到服务落地,从重点群体帮扶到新兴业态培育,苏州将构建“就业友好型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新目标,紧紧围绕“高质量充分就业”使命定位,深化培育人才发展动能优势,不断重塑就业生态的价值链。
“五连冠”背后,是苏州对就业工作体系化、前瞻性的精准把握。它摒弃了“头痛医头”的旧思维,将就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支点予以系统谋划。
顶层设计精准落地。苏州持续构建多维度政策体系,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立足供需两端激活企业创新活力,以精准举措稳用工、优生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其中,近期召开的“加快构建就业友好型城市工作推进会”,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用人服务机构、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搭建了优质交流平台,新增系列重大项目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用工保障。“国际精英创业周”“国际创客大赛”“技能英才周”等引才平台能级不断提升,其中“国际精英创业周”与今年7月的“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国际科创大会”首次合并举办,共同推动产才融合、开放合作,放大人才集聚效应。围绕“1030”产业体系建设,对重点产业紧缺人才推出系列引才育才服务举措,创新评价激励机制,健全“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一流服务保障。此外,还有“百万人才新增计划”“百校千企联盟”“百亿人才基金”等举措,为人才创新创业保驾护航。苏州精准适配、执行到位的顶层设计,为稳就业保民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示范样本。
服务网络全域覆盖。苏州以立体化的就业服务网络,实现就业服务资源精准下沉,为不同就业群体打造便捷适配的“就业服务圈”,切实提升就业服务的可及性与便利性。面向就业困难人群,苏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成服务站近350个,累计帮扶困难群体9000余人就业。面向高校毕业生群体,进一步推出高校“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校园苏州日”、“春之约”高校毕业生双选会等引才品牌活动,持续提升“就在苏州·留在苏州”校园引才专项工作力度,不断拓展“人才落户直通车”合作高校范畴,现已覆盖全国7省1直辖市38所院校,助力高校学子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面向外地求职青年,启动“苏青驿”项目,提供免费住宿和一站式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青年人才驿站130多处,累计服务青年2万人次,极大方便了外地青年安心来苏求职应聘。面向技能人才,创新推出“‘技能照亮前程’暑期技能大培训”“苏城技能共享学堂”“送技下乡”“家门口的‘技能夜校’”等服务新模式,全面实施“技能强市”行动计划,着力打造“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系统工程。苏州立体化的就业服务网络,有效破解了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产业人才动态匹配。苏州紧扣产业发展脉搏,针对不同产业形态创新推出差异化、精准化人才政策,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以供需匹配为关键,发布《苏州市重点产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紧扣产业链实际发展需求,及时引导高校专业动态优化调整,将人才关键变量有机转化为创新发展的持续增量,有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针对传统制造行业,引入优质培育资源,积极探索“项目制培训”“订单式培养”“工厂教室”等培养模式,加快紧缺技能人才培育,有机融合校企资源,定向培养新兴人才,打造技能人才“需求直通培养端”的闭环。针对人工智能产业,支持引进高端人才,加快集聚青年人才,在实验设备场地、算力服务供给、团队配置优化,以及购房租房补贴、优质人才公寓运营等方面予以支持。针对“低空经济”产业,创新构建低空经济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采取“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模式,实现对未来产业的超前布局。苏州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匹配机制,实现了人才链与产业链的高效对接和协同发展。
数字赋能提效破壁。苏州聚焦不同就业人群需求,以数据全链条闭环管理为核心,通过数字赋能打通就业服务各环节壁垒,持续加强多部门数据联动共享,建强“苏州市就业创业智慧大脑”,实现就业服务提质增效与精准触达。面向就业困难等重点群体,健全就失业动态监测体系,充分研判就业现状,深挖就业难点堵点,不断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平台”和就业优先政策,提供“云端送岗”“直播带岗”等服务,构建起全天候招聘服务体系;与智联招聘平台有机“联通”,实现供需点对点对接,极大提升了重点群体岗位匹配的精准度和便利度。面向高层次人才群体,持续升级“苏才码”人才服务模块,不断拓展深化应用场景、丰富服务事项、精简办事流程,极大提升了人才办事的便捷性和满意度。面向新就业形态群体,贴心打造“苏周到App”、“找零工”总入口,集成物流分拣、家政服务等灵活就业岗位,以智能匹配满足新就业形态需求。这些数字工具的推广使用,打破了传统就业服务的时空壁垒,持续推动苏州就业工作提质增量。
全链条思维的创新实践,正推动就业服务实现从“被动托底”转向“主动赋能”的历史性跨越。
在新时代就业工作的战略转型中,苏州全力打造“就业友好型城市”的实践探索,不仅是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注脚,更标志着就业工作理念的全面升级。其内涵早已突破传统意义上对岗位数量增长的单一追求,转而聚焦就业质量的系统性提升与劳动者尊严的制度化保障,构筑起政府、企业、劳动者多方协同的高质量就业生态。
“就业友好”的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肌理,既彰显于城市就业环境的人文温度,也体现于制度服务优化的专业精度。一方面,苏州秉持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积极拥抱新就业形态,通过精心培育零工市场、规范推广“妈妈岗”等特色灵活就业模式,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适配的就业场景,让多元就业需求皆能找到生长空间。另一方面,苏州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通过减税降费、政策扶持等组合拳,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让企业稳健发展成为创造高质量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长效引擎。这种从“生存保障”到“发展赋能”的价值跃升,生动诠释着“就业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核心要义——不仅确保劳动者能够获得稳定收入,更通过技能培训、职业规划、权益保障等全周期服务链条,助力其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真正让就业成为推动城市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双向奔赴”。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苏州以“就业友好型城市”建设为抓手,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命题提供了解题思路。就业作为连接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键纽带,既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亦是经济动向的“风向标”。将就业工作提升至城市战略高度、将就业优先战略嵌入城市发展基因的探索,既夯实了社会民生的根基,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持久动能,充分彰显出一座现代化城市在复杂经济形势下的治理智慧与发展担当。
对于苏州而言,连续五年摘得“最佳”桂冠,并非终点,而是新高度的起点。当“就业友好”内化为城市自觉,其意义本就远超荣誉本身——它代表一座城市真正将人的发展置于核心,以高质量就业为纽带,让经济发展成果切实转化为千万市民可感可及的温度与尊严。
★作者单位:苏州市人事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