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刚
昨天,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苏州正式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金字招牌有了,如何依托形态多样的湿地公园,把“绿水青山”兑现为四季活动不断、市民可游可赏的文旅“金山银山”,对湿地公园管理方来说,仍有三道思考题摆在面前:如何进一步提升湿地公园的科学管理水平?如何进一步提升湿地公园的辨识度?如何进一步提升湿地公园的软服务?答好这三问,湿地公园才能摆脱位置困境和流量困境,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打卡的常态化目的地。
一是解决湿地公园运营管理落差问题。去年,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曾公布一批湿地公园存在的规划修编滞后、数据上报不及时、宣教力量薄弱等问题,说明湿地公园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还存在提升空间。推进湿地公园提升管理水平,可尝试引入“星级”评价制度,把规划修编、巡护频次、宣教活动数量、群众投诉建议办结率等量化打分,推出苏州湿地榜单,排名与财政补贴、评星定级挂钩,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推动湿地公园自我创新,不断提升管理运营水平。
二是破解湿地公园的游客流量潮汐难题。湿地公园在拥有生态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等交通劣势,因此湿地公园不能坐等游客上门,而应根据自身特色加强主题策划,通过“一季一主题”来吸引游客。近年来,一些湿地公园根据季节特色推出观鸟、露营、赏枫等活动,以主题活动把“头回客”变“回头客”,成效明显。夏季是一些湿地公园的传统旅游淡季,更需要加强类似的主题策划活动,吸引市民和游客上门。苏州人素有农历六月去荷花荡赏荷的习俗,今年苏州白塔西路“荷花市集”火爆出圈,给一些拥有荷花资源的湿地公园提供了解决淡季游客不足问题的新思路——充分挖掘苏州传统文化资源,推出特色赏荷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独特的情绪价值。
三是补齐湿地公园的文化服务短板。目前,不少湿地公园虽建有相应的湿地主题科普馆,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湿地公园仍存在科普课程吸引力不足、专职科普人员短缺等问题,导致一些科普馆资源闲置。眼下正值暑期旅游旺季,湿地公园不妨针对暑期大学生和未成年人社会实践需求,针对性推出相应的湿地探究和科普活动,吸引大学生、亲子家庭走进湿地,既可解决暑期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又可解决湿地公园人气不旺的问题。
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不是终点,而是再出发的新起点。以湿地为底色,把管理做细、特色做亮、服务做优,打出具有苏州特色的湿地文旅牌,擦亮“国际湿地城市”这块金字招牌,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