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曙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苏州作为全省的经济重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如今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开放型经济高地,从中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到首个中新合作工业园区,从出口加工区到综合保税区,始终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探索高水平开放的苏州方案。
继往开来,传承开放基因。开放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也是苏州这座城市的精神特质。自1984年创办中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以来,苏州便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1994年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的成立,更是将苏州推向了国际舞台,“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充分展现了开放包容的意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苏州的开放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24年7月,苏州拥有1.8万家外资企业,累计使用外资超1600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三。苏州获省认定的外资总部机构累计已有227家,占全省比重达53.67%,苏州工业园区获评全省首个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认定为江苏省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
制度创新,打造开放高地。制度建设是为高水平开放保驾护航的重要举措。2019年,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的获批,为苏州开放型经济注入了新动能,苏州自贸片区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创新诉求,深化制度系统集成创新,五年来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210项,其中13项全国示范推广,53项全省示范推广。为打造“最舒心”营商环境,苏州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通过实施“一网通办”“证照分离”等改革举措,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大幅缩短。此外,苏州在全国率先编制《公平竞争审查操作指南》,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连续五年获评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人才汇聚,赋能开放未来。人才是高水平开放的核心竞争力,苏州的人才战略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改革开放初期,苏州乡镇企业通过聘请“星期天工程师”,开了人才引进的先河。这些年苏州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推出“姑苏人才计划”,设立百亿级人才基金,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连续16年举办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并通过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为海外人才来苏发展提供便利。截至去年年中,全市人才总量达390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42万人,现有持证外国人才1.02万人,居全国第五,外国高端人才3936人,占全省近一半。苏州已连续13年入选“魅力中国——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十强榜单,连续5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天下英才聚苏州”,是苏州为建设开放包容创新生态立下的目标,“人到苏州必有为”,是苏州对天下英才许下的承诺。
文化交融,彰显开放魅力。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融的典范,历史上是郑和下西洋起锚地,如今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地。这些年,苏州着力推进国际文化交流,打造金鸡湖双年展、苏州交响乐团等文化品牌,与意大利威尼斯、法国格勒诺布尔等城市建立友好关系,举办中法文化论坛,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兰花圆桌——从春节申遗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对话会,吸引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埃及等近20个国家的国际青年代表齐聚苏州,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苏州古典园林与威尼斯潟湖开展世界遗产结对合作,为全球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去年发布的《苏州市促进入境旅游若干措施(试行)》,从鼓励引客入苏留苏、开拓海外客源市场、优化入境旅游环境等方面提出10条针对性举措,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来到苏州,亲身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苏州的开放之路,是一条不断探索、不断超越的奋进之路,也是苏州作为“经济大市、工业大市、开放大市”的必由之路,从“开放再出发”到“高水平开放”,苏州将始终以奋勇争先的精神和务实创新的举措,张开怀抱拥抱世界,书写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